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理念篇(一)
儿童友好城市的缘起
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理念篇(一)
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儿童友好是关键词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普及儿童友好理念,我们将陆续介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建设策略、行动路径和相关制度保障等,为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期推出:
儿童友好城市的缘起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儿童生活聚集的场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现代城市在建设和管理中习惯满足成人需求,很少自觉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权益诉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发展需求,限制了儿童与同龄人自由来往,在自然中自由自在游戏。另一方面,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贫困、疾病、歧视、伤害、恶劣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若没有倾听儿童声音和提供儿童参与的渠道,城市建设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为此,1992年联合国在“市长作为儿童守护者”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 Chilc Friendly City ,简称 CFC )这一概念,开始关注城市对儿童成长的影响。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 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 ,简称 CFCI ),倡导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从儿童最大利益出发,为儿童提供必需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保障儿童随时随地方便、安全、快乐地生活、玩耍、学习与成长。同时,鼓励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和自身权利的保护。2002年5月,在纽约召开了联合国儿童问题特殊会议,正式形成《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文件,明确提出各会员国要承诺发展有利于儿童居住的社区和城市,政府和市长承担主要责任。
全国各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养好少年儿童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并以此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订《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广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来源—《江苏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导手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