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身心灵”三大场域融合构建儿童友好医院新范式
儿童友好顾问、童联萌儿童友好发展中心主任史路引认为,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应当将“物理(身)、心理(心)、文化(灵)”三大场域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三大场域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一个全面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可以激发跨领域的创新与合作,推动医疗服务不断改进,进一步满足儿童的特殊需求。
童联萌儿童友好发展中心收集整理了来自于儿童、家长、医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提出儿童友好医院“物理(身)、心理(心)、文化(灵)”三大场域的定义和各相关利益者视角的实践可能。
三大场域的定义
“身”——物理场域:主要指医院的硬件设施,如建筑布局、病房设施、治疗设备等。对于儿童友好医院来说,物理场域的设计应注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提供亲子化病房、设置儿童游乐设施等,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
“心”——心理场域:主要涉及到儿童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医院应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儿童应对因病导致的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康复。
“灵”——文化场域:医院必须树立“儿童第一”的理念,将儿童权益置于第一位。重点关注医院内的文化氛围、人文关怀以及医患沟通等方面。这包括医院文化的建设、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以及医患沟通的有效性等。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医院环境有助于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治疗,并在身心康复中受益。
儿童视角的实践可能
“身”——物理场域:医院应具备儿童友好的设计,如温馨的色彩、舒适的家具、易于理解的导航标识等,以便儿童在医院中能够自由自在地活动。
“心”——心理场域: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关心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缓解恐惧和紧张情绪。“灵”——文化场域:医院应提供适合儿童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如图书、玩具、游戏等,让儿童在医院期间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建立起儿童参与决策的有效机制,允许儿童就其治疗发表意见,这直接影响儿童的积极参与和体验。
家长视角的实践可能
“身”——物理场域:医院应设有方便家长使用的设施,如哺乳室、婴儿车存放处等,以满足家长在医院期间的实际需求。“心”——心理场域:医护人员应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持和安慰,帮助家长应对孩子生病带来的压力。“灵”——文化场域:医院应提供家长亲子活动空间,让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互动共享,增进亲子关系。医院可以开设一些家长会、病友交流会等活动,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
医护人员视角的实践可能“身”——物理场域:医院应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环境,保障医护人员在为儿童提供服务时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心”——心理场域:医院应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工作压力。“灵”——文化场域:医院应提供专门针对儿童医护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对儿童特殊需求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