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妇儿发展规划> > 工作动态

他山之石:取经深瓯,儿童友好思享荟 · 教育环境篇

无锡女性 发布日期:2023-07-06 09:17:22 浏览次数:



深瓯取经行,学成满载归

三天的考察之旅,短暂却很充实

考察组将沿途的所听、所见、所思和所享

转化成我市儿童友好建设的智慧成果

为此,小编邀约了其中部分调研文章

欢迎大家共同阅读品鉴



 




 


作者:顾雯

为深入推进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充分借鉴先行城市的成功经验,市政府副秘书长殷毅、市妇联主席夏琰等一行14人于6月19日至21日,赴深圳、温州两市专程考察学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市教育局随同考察人员立足教育工作实际,积极调研两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教育实践,探索建设我市儿童友好教育环境的现实路径,现汇报如下:


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重点学习深圳、温州两市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先进模式和特色亮点,分别到访深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龙岗儿童公园、园岭街道百花儿童友好街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温州市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并与当地妇儿部门深入交流,汲取理念、思路和做法。


两地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分类改造,空间利用最大化。

公园改造方面,在现有公园及公共场馆内新增儿童游乐设施、儿童科普馆,给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绿道改造方面,对学校周边路段通学路径进行改造,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进行色彩区分,打通儿童安全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空间改造方面,对消极空间进行改造,新增口袋公园、非遗公园、灯光篮球场等功能区域,让儿童活动空间更安全、更有趣;街区改造方面,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组建儿童观察团,让儿童参与社区的适儿化改造中,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学校周边环境改造方面,建成家长等候区、风雨连廊,为家长学生遮风挡雨。


图片.png

 


2打造特色,儿童友好显亮点。

园岭街道百花儿童友好街区以“一米高度看世界”,对标国际一流社区,从“最宜学,打造街区的慢行天堂”“最友好,打造快乐成长的场所空间”“更人文,打造智慧管控的未来街区”等五个方面,建成深圳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为学子提供更有趣、更舒适的场所体验,增强空间凝聚力与归属感。温州广场路小学在打造“乐学、乐行、乐享”的儿童友好学校过程中,充分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同时利用校友资源,放大校友效应,建设李启虎院士声音科普馆和贝螺科普馆,帮助孩子体验优质的友好课程。


图片.png

 


3扩大投入,优质资源成规模。

深圳妇儿大厦建筑面积4000m2,全馆包含上下两层,以探索自我、探索深圳、探索世界为线索,设计自然世界、活力城市、水的故事、我的身体、亲亲宝贝、感官小屋六大特色主题展区,围绕儿童友好、女性优能、家庭关爱、国际交流四大板块,满足各类妇女儿童需求的业态空间。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是光明区政府和中山大学合力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总投资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达132个班,提供6180个学位。学校建有特色图书馆、全光网信息机房、千人报告厅、舞蹈室、游泳馆、高尔夫球馆、室内篮球馆、攀岩墙、击剑馆、琴房等,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图片.png



我市建设儿童友好型教育环境的思考

1统筹现有资源,打造特色场馆。

目前市属学校中,一中的“江南文脉”、辅仁的“杨荫柳”艺术馆等都属于学校特色场馆,但从全市总体看,还存在两个薄弱点:一是科普馆建设有待提高,二是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场馆较少。建议统筹现有资源,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从儿童和青少年的视角出发,建设集科学和普及、收藏和展示、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普馆。同时在特色场馆建设中用好校友资源,借鉴温州的一人一馆一产业模式,推动建设更多优质的特色场馆,更好服务儿童成长和成才。


图片.png


2强化协同共建,筑牢安全屏障。

在校园周边建设家长等候区、风雨连廊,为家长和学生遮风挡雨;倡导交通慢行,构建护学圈,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作明显区分;社区民警、学校联络员、学生家长代表组成护学工作组,通过“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派出所、学校、家庭共建的“三叶草”护学岗;引入亲子共享“叮当车”“红领巾”微公交等,保障儿童上下学路上的交通安全。


图片.png


3关注儿童成长,创建“四大友好”。

一是空间友好,让成长更美好。利用学校空白空间,通过丰富的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将教育元素可视化、可感化。二是管理友好,让教育显温度。制定“双减”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减压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成立校园儿童法律援助中心,保障师生身心安全、预防校园暴力、性侵害等;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展家校共同体系列活动、开设“爸妈别样课堂”,有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儿体系。三是课程友好,让发展更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儿童友好校本课程体系,创建多元化、特色化课程,让每个学生受到适性、适量、适合的教育。四是活动友好,让童年更精彩。举办丰富多彩的运动会、体育艺术活动及舞蹈、合唱、管弦乐等课后社团活动,因材施教培育学生个性特长;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生命探索、物理小实验等活动,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品质教育成效。


图片.png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共建格局。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立足大局、服务全局,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原则,聚焦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痛点,通过系统性政策输出和精准化措施落地,为无锡97万儿童营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环境,并力争以此为引擎,制定儿童友好学校评估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儿童友好学校评比,加快儿童友好学校的建成,推动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发展。